對古代打仗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,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。古代攻城掠地為什么非要死磕到底,不可以繞過去嗎?
祖大壽在既沒有援軍又沒有糧草的情況下,在大凌河堅守了三個月。后來詐降清軍,在清軍派他去進攻錦州時,回到明軍陣營。又在錦州守了一年,同樣是無援軍無糧草。兩次堅守給清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。那么清軍為什么非要死磕大凌河和錦州這兩座城呢?繞過去打其它地方不就完了嗎?他們為什么不繞道而行呢?

其實不是他們不想繞過去,而是在古代,攻城掠地,好多是沒辦法繞道而行的。要不然誰會死守著一城一池不放呢?誰會為了攻占一座城池而損失那么多大將甚至是皇族的親屬呢?更甚者是整個國家或者部族或者是大軍的最高統治者!
那么小編今天給大家分析分析這其中原因:

一、這些城池都建在兵家必爭之地,所謂必爭之地就是咽喉要道,也是交通要道。古代科技水平不發達,沒有今天這樣的交通網。所擁有的交通網就那么幾條,而這交通網的樞紐便是很重要的城池。這些城池要么依靠山險,要么依水而建。總之得一座城池,便得到了遏制其它城池的一個有效的地理位置。如果得不到城池,繞道而行,不僅僅要花費太多的時間,這后勤保障也很難做到。古代打仗糧草很重要,人可以繞道,糧草太難。
二、上面提到的補給問題,繞過了一座城池,就繞過了一個補給站。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古代,打仗打的就是補給。且不說繞過城池,長途跋涉的問題,或者遇到異常天氣可能前線的戰士就得吃土了。誰都怕糧草運到一半就被敵人給劫了啊,畢竟你是繞著別人家的門口走的。所以,就算為了前方戰士不餓肚子,繞過城池這種做法,還是要謹慎考慮的。

三、古代的經濟是靠什么支撐的?當然是人啊。在古代你只要大片的土地,而沒有人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。而一個國家的人口集中在哪里?一個國家的經濟集中在哪里?當然是在城里。所以不拿下城池,占領別的地方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事。小小的村莊是沒有人愿意去打的,所以總會有這樣的例子,都已經改朝換代好久了,山村的人還是不了解的。所以,要想最快的得到補給,無論是兵員還是后勤物質,都要到城池里去拿,怎么能繞過去呢。
當然,還是有繞過去的時候,比如說有大量的騎兵,繞道城池另一側,來個兩面夾擊。或許并沒有長期占領或統治的意愿,只想掠奪財富,當然打不下來,我們可以到別的地方去搶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