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鞅變法有一條特殊的法令,有戰(zhàn)功者才能升遷,這對秦國舊貴族勢力是一個沉重的打擊。不論地位有多高,財富有多少,只要沒戰(zhàn)功,就不能當官。如果不能當官,在社會上就沒有地位,最終會淪落為平民。
當然,從另一方面鼓舞了兩手空空的平民,只要在戰(zhàn)爭中敢于和敵人拼命,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,白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。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?guī)碓敿毜慕榻B,一起來看看吧!

白起是郿邑人,從地位位置來看,在楚秦交界處,是楚國人還是秦國人,已無從判斷。
不論怎樣,十六歲的白起懷著建立功勛的夢想,成為秦國軍隊中最低級的士兵。
經(jīng)過十年時間,白起在軍隊中不斷磨練,立下了赫赫戰(zhàn)功,被封為左庶長,成為秦軍中最年輕的將領。
秦國的軍功爵位分為二十級,左庶長恰好是第十級,已經(jīng)屬于卿的范疇,放在如今來說,相當于一個師長。
《史記》有記載,“昭王十三年,而白起為左庶長。”
雖然白起在秦軍已小有名氣,但是要手握重兵坐鎮(zhèn)一方,按照目前的速度,至少還要二十年,沒想到機會轉眼即來。
公元前294年,白起用一萬兵力攻下新城,這是一座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小城,但是地理位置極為重要。
一是可以隔絕楚國和韓國的聯(lián)系,二是利于秦國進一步東進。
其實,韓、魏、楚三國都對這座小城有興趣,只是被白起下了先手。
魏韓兩國自然不甘心,聯(lián)合出兵二十四萬征討秦國,秦軍主力軍大多集中在蜀中,只能給白起十萬人馬。
這便是戰(zhàn)國有名的伊闕之戰(zhàn),雙方交戰(zhàn)之前,秦軍實力完全處于下風。
1.軍力方面秦軍只有十萬,遠遠落于韓魏聯(lián)軍的二十四萬。況且,聯(lián)軍除了參加垂沙之戰(zhàn)的主力外,要么是譽滿天下的弓弩步兵,要么是赫赫有名的魏武卒。
2.秦軍在地理位置上處于弱勢,要想打擊魏國和韓國的元氣,只能突破伊闕,而韓魏兩軍只要守住這個要塞,就立于不敗之地。
3.雖然白起屢立戰(zhàn)功,被封為左庶長,可畢竟三十歲不到,將士們并不信任他,而且魏將公孫喜和韓將暴鳶都是成名沙場多年的老將。

面對這種情況,白起選擇的方法是“各個擊破”,只要魏國和韓國不聯(lián)合,白起就不會輸于任何一方。
魏韓兩國雖然聯(lián)手,但并非鐵板一塊,邊境上并不平靜,一直都有摩擦,而白起恰好善于用間之道。
他先給魏將公孫喜寫了封信,希望魏國保持中立,并許諾勝利后,得到的戰(zhàn)利品與魏國平分,這種簡單的反間計自然騙不過經(jīng)驗老到的公孫喜。
可是沒多久,白起又送來第二封信,一是感謝公孫喜的配合,二是聲明第二天就要攻打韓國。
既然知道反間計難以成功,白起為什么要寫第二封信?原來,他一開始的目標并不是公孫喜,而是韓將暴鳶。
暴鳶的脾氣暴躁,聽說公孫喜和白起暗通書信,非常生氣,對魏軍難以保持信任。
第二天清早,秦軍就出現(xiàn)在伊闕之外,大戰(zhàn)一觸即發(fā),可是整整一天,秦軍只是派少量士兵佯攻。
魏軍沒想到韓軍不等自己就私自動手,為了聯(lián)軍盟約,只得匆忙營救韓軍。
可是,白起又調(diào)轉兵鋒,突然向魏軍發(fā)起進攻,這時正好是夜晚。

暴鳶雖然想過有一戰(zhàn),卻沒料到在晚上,而且沒有韓軍弓弩步兵的幫助。
結果魏軍被白起打了個措手不及,名揚天下的魏武卒一觸即潰,甚至為了逃命,把傲視天下的鎧甲兵器都丟了。
潰敗的魏軍沖進伊闕,擾亂了韓軍的弓弩陣型,秦軍順勢進攻,暴鳶心知大勢已去,不想作無謂的抵抗,于是下令撤軍。
韓魏兩軍丟掉一切東西逃跑,原本有希望甩掉秦軍,可是突然下起大雨,伊水猛漲,二十四萬韓魏聯(lián)軍無路可走,全軍覆滅,而秦軍幾乎沒有什么損傷。
伊闕之戰(zhàn),魏、韓兩國損失了三分之一的精銳兵力,伊闕丟失后,兩國的西大門被迫轟開,秦國面對關東六國的優(yōu)勢更加明顯。
而白起也憑著這一戰(zhàn)聞名天下,被拜為“國尉”,成為秦軍實際上的最高統(tǒng)帥。
《史記》有記載,“攻韓、魏於伊闕,斬首二十四萬,又虜其將公孫喜,拔五城,起遷為國尉。”
除此之外,還被封為“大良造”,這是秦國軍功爵位的第十六級,離侯爵只有一步之遙。
要知道,這時的白起還不到三十歲,中國數(shù)千年的歷史,好像只有韓信能做到,除此之外還有誰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