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臥龍、鳳雛得一可安天下”這一點可謂家喻戶曉,耳熟能詳。臥龍是指諸葛亮,鳳雛則是指龐統。雖然龐統既沒有什么好計謀,又沒建什么戰功,但他不可否認地擁有才能。然而,他的才能并未達到大才的程度,更不可能與諸葛亮那樣的濟世之才相提并論。因此,我們可以說龐統有一定的才能,但不足以與諸葛亮相比。

第一,龐統從來沒有給劉備獻過“整體戰略規劃”。
有沒有“整體戰略規劃”,應該是一個謀士是不是大才的硬指標。我們看看歷史上,這種“整體戰略規劃”,諸葛亮給劉備獻過,張良給劉邦獻過,劉伯溫給朱元璋獻過。他們都是當世公認的大才。就算在三國時期,同樣作為大才的,郭嘉給曹操獻過,周瑜給孫權獻過。而歷史上并沒有記載龐統給劉備獻過這樣的戰略規劃,因此,其“大才”的成色是嚴重不足的。
第二,龐統唯一可稱道的計謀受到后世廣泛質疑。
龐統唯一可稱道的計謀,就是他給劉備獻上的,襲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。對于這個策略,后人有不少質疑的評價。比如方孝孺就說:“徽以孔明、龐統并稱,吾竊有疑焉。論者惜統早死,故功業不及孔明;余謂使統不死,終非孔明比也。
孔明之學,庶乎王道;而統之言,皆矯詐功利之習。”裴松之也說:“謀襲劉璋,計雖出于統,然違義成功,本由詭道。”方孝孺和裴松之是從儒家正統思想的角度,來質疑龐統給劉備獻這個計策的正當性。因為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,有點巧取豪奪的味道。因此,給劉備獻計謀的龐統,給人的感覺就是“詭道”,而非濟世之才。
不過,拋開方孝孺和裴松之道德說教的成分,就純計謀來說,龐統這也算不得有什么了不起。因為襲取益州,并把益州作為劉備的根據地,是諸葛亮在“隆中對”的時候,就給劉備提到過的策略,并不算龐統的獨創。龐統唯一增加的,就是提了個上中下三策。這“三策”,其實也就是從時間上快一點還是慢一點奪取益州而已。也就是說,龐統唯一值得說的,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。

第三,龐統的早逝證明其實戰能力不行。
龐統是在率眾攻打雒城的時候,被密集的飛箭射中而死的。孫武早就說過:“攻心為上,攻城為下”。龐統作為一個謀士,卻率兵硬攻,最后還會被飛箭射死,只能說明他實戰能力非常一般。
既然龐統的謀略才能比較一般,為什么他獲得那么高的評價呢?
我們可以注意到清朝名臣李光地說的一句話:“龐士元論人才,不肯求全責備,這個心胸,便可以稱‘鳳雛’。”李光地的意思是說,龐統之所以被稱為“鳳雛”,是因為他有一個很大的“心胸”。什么“心胸”呢?就是“論人才,不肯求全責備”。
什么叫“不肯求全責備”呢?原來是說龐統在出道之前,經常高度夸贊周圍的人才。后來,別人在使用這些人才的時候,發現這些人才其實并沒有什么才能,龐統言過其實了。于是就問他,為什么要這樣猛夸別人。龐統說,我是想讓人才都受到重視,從而更快地結束亂世罷了。龐統這話是有問題的。沒有才能的人,把他推薦到重要崗位上,不是誤大事嗎?誤了大事,還能結束亂世嗎?看到這里,我忽然就明白了。龐統為什么能獲得那么多人的好評呢?原來是因為他曾經無原則地好評別人,別人也無原則地回報他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