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國的疆域范圍很廣,北至武都、漢中,東抵巫峽,南包括云、貴,西達緬甸東部。然而,除了北面的漢中地區和益州本部的巴蜀地區比較繁榮之外,益州南部廣大的南中地區依然相對落后。在劉備統治益州后,他為了穩定民心,采取還田于民、扶植和發展州郡農業經濟等措施。但與魏國和吳國所統治的中原、長江南方的廣闊平原相比,蜀國的山地較多,耕種面積比例較小。

曹魏從249年開始就事實上姓司馬了,曹芳曹髦曹奐不過是人前木偶。而東吳從孫權死后的252年開始就大權旁落,內亂不止。雖然蜀國早亡,但有賴于諸葛亮等的治理,蜀漢國內政治是三國之中最穩定的,皇帝也是最像皇帝的。蜀漢的滅亡是自身綜合國力的真實寫照,受限于國小地狹,民力物力匱乏,他不可能以一州之地吞并統一北方中國的曹魏。而東吳的版圖人力兵力又遠強于蜀漢,所以司馬家為了通過戰爭的勝利立威,以積累篡奪曹魏政權的資本,當然會選擇較弱的蜀漢。
蜀民厭戰,國內亂象紛呈,力量分散,將帥不和。蜀國畢竟國小力弱,加之道路崎嶇,運輸不便,便于防守卻不利于進攻,多次戰事已經極大的削弱了蜀國的國力,百姓大量逃亡,人口從劉備建國的430萬戶銳減到投降時的94萬戶,每十人中就有四個國家公職供養人員。國家經濟結構已經接近崩潰。特別是姜維后期窮兵黷武,多次發動戰爭,耗費巨大卻徒勞無功,引發民怨沸騰。

諸葛亮死后,蜀漢基本上就只能靠魏國的降將來撐場面了,比如蜀漢后期的姜維、王平、夏侯霸等名將,其本身也都魏國降將。因此,“蜀中無大將,廖化當先鋒”可不是對廖化的調侃,而是是蜀漢后期人才凋零的真實寫照!
溥儀當年還是個小孩,為什么會被選為皇位繼承人?
? 上一篇
歷史上的楊儀是怎么死的?與他的性格有關系嗎?
下一篇 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