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召開的秦始皇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技術成果驗收會上,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宣布,通過最新遙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,中國第一個帝王陵園的布局之謎已經解開。
據悉,該項目為國家“863計劃”之一,這是我國首次將考古工作納入該計劃,也是我國有史以來對西安秦始皇陵所進行的資金投入最大、技術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。此次考古探測于去年底啟動,主要采用遙感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,不會對秦始皇陵地宮產生損害,特別是高光譜遙感考古在國際上是第二次采用,而在國內還是首次。
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,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。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,歷來眾說紛紜。
“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,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。”段清波介紹,規模宏大的地宮位于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,距離地平面35米深,東西長170米,南北寬145米,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。墓室位于地宮中央,高15米,大小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。
“這種宮墻是前所未有的發現!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‘秦陵式’。秦陵式宮墻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動作用,現在還無法預知。”段清波說。
除了宮墻,研究人員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。
段清波說,長約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墻,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,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,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象。
“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。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,落差達85米,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,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。”段清波說。
“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,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。如果這被證實,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,也是個新發現。”劉士毅說。
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,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,在地宮中彌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尸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。而且汞是劇毒物質,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,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。
物探同時還發現,地宮中有石質墓室的存在。
“意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