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時期,存在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名叫李中梓。他的醫術非常高超,以至于有些患者即使距離遙遠也要請他前來治療。起初,李中梓是來自上海的居民。但有一次,來自安徽新安郡的吳文邃患病難以治愈,不遠萬里請李中梓前去看病。
李中梓趕到患者家里的時候,患者告訴李中梓,說他頭目眩暈已經三年了,但是李中梓給他診治的時候卻發現,他還有惡寒戰栗的表現,而且已經是五月了,他還要烤火取暖,躺在病床上,還要幾個小妾圍在他身邊,為他取暖。
李中梓問他以前請的醫生是怎么給他治療的,患者說,請過幾個醫生,給他開的是一些干姜、桂枝之類的藥材,但是病情不但沒有好轉,反而加劇了。李中梓于是就知道了,原來這是在治療上沒有對證,誤治導致的疾病加劇。李中梓已然是心中有數,便開始分析眼前的這個患者的病情了。
李中梓認為,這個患者的頭目暈眩雖是主訴,但切中病機的證候反而是戰栗惡寒,五月向火。你想想啊,怕冷,天熱依然要烤火,這說明什么?按照常理來分析,明顯是寒證嘛!但奇怪的是,前面幾個醫生也是按照寒證來治的,開了干姜、桂枝等辛溫散寒的藥材,不但疾病沒有痊愈,反而加重了,這又說明了什么呢?

李中梓還是得拿出他的醫學絕技,那就是把脈。一把脈,發現這個患者的脈象在浮取的時候,比較細小,但在沉取的時候,卻又搏堅,這種脈象、這種證候迷霧重重,似乎矛盾較多,但仔細理清思路,便會發現,這原本就是表虛里實,內熱外寒,郁火伏于內,難以發于外。
李中梓看了這個患者的脈象,對這個病案作出了“雖惡寒而不喜熱湯,雖脈細而按之搏指,灼然為內真熱而外假寒,熱極反兼勝己之化”的論斷,所以就處以黃連解毒湯去黃芩之涼藥,加柴胡、生姜發散之品,寒熱之中,加以甘草調和藥性,乘熱服用,涼藥熱服,對待真熱假寒,可謂是恰到好處。
李中梓拿出紙筆,在處方上寫道:“山梔三錢,黃連二錢,黃柏一錢五分,柴胡一錢,甘草五分,生姜五片,乘熱亟飲之”,患者家屬按照這個方子煎好藥汁,患者喝了沒多久,就感覺到沒那么怕冷了,喝第二次的時候,就不要烤火了,差不多一月的時光,臥床不起的疾病也就好得差不多了。為了鞏固療效,強健患者的體魄,李中梓讓他再用六味地黃丸加知母、黃柏,用人參湯送服,兩月之后就完全康復。
后來,李中梓在給門人講述醫案的時候,提到了這個醫案,門人也有疑惑,這個患者的主訴不是頭暈目眩嗎?為什么治療方藥中并一開始沒有治療頭暈目眩的啊?李中梓不緊不慢,為門人們娓娓道來。
這個患者所出現的主癥是眩暈、戰栗、惡寒、喜暖、不喜熱飲,服用干姜、桂枝等藥而病勢日劇。那么,就得來剖析一下這個患者的病機了。

一般來講,引發眩暈的主要原因,大多認為與肝風有關,如《黃帝內經》就有“諸風掉眩,皆屬于肝”的說法;憂郁惱怒等情志因素也能導致肝氣不調,氣郁化火,肝陽上亢,肝風內動,上擾清竅,發為眩暈;中醫有“乙癸同源”之說,由于腎精匱乏,導致肝木失養,也會發生眩暈。戰栗在這里是由寒冷所致顫抖;惡寒多見于外感表證或陽虛里證,五月而向火,也證明其為寒,然而寒證應該喜歡熱飲,而本案卻不喜歡熱飲。則應該值得我們反思了,這個細節也許無關緊要,但很可能是“獨處藏奸”。此證本為虛證,而出現惡寒、戰栗的兼證,而此兼證又有寒熱性質的質疑之處。
這個就涉及判斷寒熱真假了。那么,判斷寒熱真假的關鍵是什么?起碼要有三個表現,一是口渴引飲(不喜熱飲喜冷飲),二是脈搏有力,三是二便燥赤,這個患者具備口渴引飲和脈搏有力兩個表現,這也正是整個病案的“法眼”所在,若忽略了這個細節,往往容易導致辨證迷失而出現誤診。
而這個患者的脈象也是撲朔迷離的,“浮之細小,沉之搏堅”,是一對相反之脈,從這個脈象就可以瞧出端倪,浮之細小乃是表虛之脈,沉之搏堅便是內實之兆。
從整個病案來分析,這是一則表虛里實、真熱假寒證。火熱內郁,難以發越是本病的核心病機,然而致病原因又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。也就是說這個患者的眩暈究竟是因何而起,究竟病位病性如何?從醫者一進門就已經發現了,患者躺在病床上,還要幾個小妾圍著,這說明了什么?可以曉得,這個患者平時肯定是縱欲過度,損傷下元,導致肝腎虧虛,龍火內伏,難以發越。

所以,剛開始發病的時候,那幾個醫生用干姜、桂枝等藥沒有效果,那是因為這個疾病的病因是“縱欲過度,肝腎虧虛,龍火內伏,難以發越”,所以治療原則是什么?應該是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說的“火郁發之”。前面幾個醫生可能并沒有深層次了解疾病的本質,只是根據疾病的表象,屢用干姜、桂枝等藥,不僅不能發越郁火,反而會導致內火更甚。
門人們似乎明白了什么,于是了解到李中梓用藥的奧秘,對于這個患者,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寒熱真假的問題,再然后才是解決表虛里實,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,眩暈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癥狀也就自然而然的痊愈了。
對于解決寒熱真假問題,李中梓用的是黃連解毒湯加減,方中梔子、黃連、黃柏取黃連解毒湯之意,加柴胡、甘草、生姜,一方面清熱解毒,另一方面,發散郁火。在整個方子里,梔子清解郁火,柴胡升解透邪,生姜發散解表,此三藥將成為解決此證的關鍵。
對于解決表虛里實的問題,李中梓采取了六味地黃丸加知母、黃柏。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,加知母、黃柏的用意在于黃柏的苦寒瀉熱、補水涸燥,知母的苦寒瀉腎火、補中有瀉,本方的點睛之筆在于用人參湯送服,人參安神益智,對于這個患者的眩暈必有良效。